时代骄阳(重庆)影视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302360369

新闻资讯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2017-09-29 19:59:58                                             来源:本站

      时光网特稿 这次,诺兰似乎在内地影市走了麦城。


      截至9月23日,《敦刻尔克》内地上映23天,累计票房3.37亿,分账票房3.14亿,鉴于该片单日票房已跌出前十,排片不足1%,未来内地总票房将不会有大的变化。


      因为《敦刻尔克》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作品,曾有许多人寄希望于该片票房超越《血战钢锯岭》(4.26亿),刷新战争片的内地票房纪录。然而从结果来看,这一愿望不但落空,而且差距颇大。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成本4000万美元,全球票房1.75亿美元,其中北美票房6720万美元;海外票房中国贡献最大,接近6500万美元(按目前汇率计算),在其全球票房中的占比37%。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敦刻尔克》成本1亿美元,目前全球票房5.12亿美元,其中北美票房1.86亿美元,同时段票房略微领先《星际穿越》;海外票房中英国贡献最大,约7680万美元。《敦刻尔克》的内地票房换算为美元约5100万,在其全球票房中占比仅为10%。


      观察下中国内地周边市场,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都是《敦刻尔克》比《血战钢锯岭》要高。


      但从票房成绩来看,中国内地观众对《敦刻尔克》的喜爱程度似乎远不及《血战钢锯岭》。


      即使将诺兰作品的内地成绩做纵向的比较,《敦刻尔克》成绩倒数第二,仅比2005年《蝙蝠侠:侠影之谜》1385万高,当年银幕数2668块只有如今的5%。诺兰其他作品的票房分别是:《星际穿越》7.11亿,《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3.4亿,《盗梦空间》4.43亿。


      《敦刻尔克》目前在时光网评分8.2分、IMDb评分8.4分、烂番茄新鲜度93%,与时光网评分8.3分、IMDb评分8.2分、烂番茄新鲜度86%的《血战钢锯岭》都属于口碑佳作,为什么《敦刻尔克》在内地卖不过《血战钢锯岭》,而且还差距颇大呢?


档期不好?“开学季”市场转冷


      《敦刻尔克》国内档期确实一般。该片于9月1日内地上映,较北美晚了一个多月,正好赶上国内的“开学季”,市场相对冷清。


      另外,当时《战狼2》刚创造了票房奇迹,且余威犹在。同属以男性为主要受众的电影,在《战狼2》短期内消耗了大量男性观众的“观影预算” (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等)后,《敦刻尔克》实际面对的是一个被半掏空的市场。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敦刻尔克》内地上映时暑期档刚刚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环境不太景气的情况下,《敦刻尔克》首周三天票房1.98亿,剔除电商服务费后,分账票房1.85亿,仍高于《血战钢锯岭》首周四天1.18亿的成绩。但在累计票房方面,《敦刻尔克》却落后《血战钢锯岭》1亿左右。


      同样选在9月上映,《蜘蛛侠:英雄归来》和《猩球崛起3》分别拿到了7亿+和6亿+的成绩。


      这说明,档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敦刻尔克》的发挥,但后续口碑传播较差,长线票房走势不如《血战钢锯岭》稳健也是不争的事实。《敦刻尔克》未取得高票房主要还是国内观众不买账。


“类型天花板”低?战争片不是市场主流


      从历史数据来看,虽然近几年内地影市容量飞速扩张,但战争片仍属于“票房天花板”较低的电影类型。


      在内地上映的战争片中(未将《智取威虎山》、《金陵十三钗》等仅具有部分战争片元素的电影统计在内),《血战钢锯岭》4.26亿的成绩就已经是最高票房。


      由于战争片往往根据真实历史改编,限制较多,又耗费巨大,内地上映的战争片数量并不多,该类型的影院影迷一直难以形成规模。


      同时,由于战争片往往基调较为沉重,与许多观众娱乐消费的愿望会有出入。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2014年的《狂怒》内地票房1.11亿


      除了《血战钢锯岭》和《敦刻尔克》,《建军大业》、《狂怒》、《战马》等战争片也一直难有大的票房突破(《集结号》以2.5亿的成绩拿下2007年内地票房亚军,算得上战争片内地成绩的巅峰)。


#p#分页标题#e#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狼2》、《湄公河行动》等当代背景,将军事与动作、警匪等类型元素杂糅的作品近年受到了市场的强烈认可。


故事烧脑?复杂的叙事策略提高观影门槛


      作为商业片,《敦刻尔克》和《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总体上都属于“发生、发展、结局”的三段式结构,但《敦刻尔克》的叙事策略要复杂的多。


      《血战钢锯岭》是典型的单一主人公、单线索、线性叙事,少量副线、闪回等内容只算是小小的枝杈,镜头几乎从没离开过主角戴斯蒙德。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敦刻尔克》用三条主要线索交叉叙事


      《敦刻尔克》有多位分量相当的主人公,在三条主线中各自发展自己的故事;而且三条线索的时间是错位的,每条时间线时而压缩,时而拉伸,甚至互相交叉。


      诺兰来中国宣传《敦刻尔克》时,说自己没把它当战争片拍,而是当作悬疑片来拍,这显然不是一句玩笑话。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诺兰一直迷恋复杂的叙事


      从《追随》、《记忆碎片》等片开始,让人眼花缭乱的交叉剪辑就是诺兰的标志性手法。相较于《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片,《敦刻尔克》的叙事策略可能还算不上最复杂的,关键在于,许多国内观众不习惯在战争片中看到这些。


      诺兰之前的作品常常以类似解谜的形式呈现,并辅以新鲜的概念,观众的思路被不断推进的剧情裹携着前进,没有太多喘息的时间。《敦刻尔克》改编真实历史事件,既没有新鲜的概念,结局也是可以提前预知的。当没有太多悬念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时,迷宫式的结构便会特别显眼,有人享受这种形式美,也有人会迷失其中。


      越复杂的叙事观影门槛越高,需要观众有较高的看片量积累。越复杂的叙事也需要观众投入越多的智力和注意力,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这种全情投入的观影方式,通俗地讲,看着累。


      还有一点,观众投入更多的理性时,很可能伴随感性认知的下降,思考空间更大,移情效果却更弱(所以一直有部分观众会认为诺兰的电影冷漠)。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敦刻尔克》启用了不少新人


      另外,因为缺少明星(《血战钢锯岭》里安德鲁·加菲尔德和雨果·维文在国内有些知名度,《敦刻尔克》只有汤姆·哈迪),《敦刻尔克》中的群像戏很难让中国观众快速分清、记住主要角色,毕竟片中的英军都穿着统一的军装,留着相似的发型(很多国内观众对欧洲人还是比较脸盲的)。


突破类型常规?部分观众大呼“上当”


      将《敦刻尔克》和《血战钢锯岭》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两部影片都隶属于战争片这样一个电影类型。在商业电影领域,类型片做到类型明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商业片及其目标观众可以通过明确的类型定位迅速找到彼此。


      通俗点讲,“类型片”相当于电影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签订的一纸契约,当某部电影明确以某种类型片的身份向观众宣传时,观众心里就默认了这样一种承诺——“我将在这部电影中看到该类型共有的某些内容。”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有很多直接展现战斗场面的镜头


      比如《血战钢锯岭》中对残酷的战斗场面直接的、大段的展现,对正义之师牺牲精神的歌颂(夹杂着对人性懦弱一面点到即止的揭露),对作为终极理想的和平生活直接或间接的描绘,对战争意义及人性的追问等等。


      在《血战钢锯岭》中甚至还使用了一些商业片常用的套路,如童年阴影,主人公新婚之夜后即奔赴战场等。


      作为好莱坞大制片厂出品的A类制作,《敦刻尔克》并不允许诺兰颠覆战争片的类型,但诺兰确实尽力在这个类型的基本框架内寻求创新。


#p#分页标题#e#

      上文提及的战争片的基本元素,《敦刻尔克》中并非完全没有,但诺兰常常要么仅展现一个断面(例如德军几乎不出镜;不展示希里安·墨菲饰演的英军的沉船经历,直接展示其受惊后的创伤),要么延后展示时间——在人物塑造基本完成后,做点到即止的升华(马克·里朗斯饰演的平民船长在救下众多士兵后,电影才揭示其子为已牺牲的英国空军)。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敦刻尔克》有很多反类型的设计


      引入复杂的叙事策略,又在类型元素的运用上处处“反类型”,《敦刻尔克》注定引发争议。对影迷型观众来说,看这部电影可能有惊喜之感;对冲着“类型”买票进场的非影迷观众来说,看这部电影时则可能“受骗”的感觉居多。


      之前,因争议言论10年没做导演的梅尔·吉布森亟需凭借《血战钢锯岭》重新叩开好莱坞的大门,票房和口碑都不容闪失,这也决定了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压抑自己的个性,以较常规的手法拍摄这部电影。


      而诺兰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过往作品骄人的票房成绩和来自全世界的赞誉给了他自由创作的资本,同时也给了他不能重复自己、重复前人的压力。将《敦刻尔克》尽量拍得与众不同是个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


“懦夫”的故事值得讲述吗?展现“失败”要冒风险


      在《敦刻尔克》国内上映后,有一类评论特别刺眼:“原来这部电影讲得是一群懦夫的故事。”


      除了汤姆·哈迪和杰克·劳登饰演的英军飞行员,《敦刻尔克》中,英军士兵们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使出浑身解数逃离战场。与《血战钢锯岭》中凭借信仰的力量徒手救下几十个战友的戴斯蒙德(安德鲁·加菲尔德饰)相比,确实显得不够勇敢。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有观众认为电影中英军的许多表现太过懦弱


      人性有很多侧面,选择在电影里展现无畏或恐惧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血战钢锯岭》和《敦刻尔克》都可以是非常优秀的电影(两部电影对人性的展现都不是单维度的,“牺牲”和“逃避”都有触及,只是侧重点不同)。但可能部分国内观众还不太习惯战争片着力表现人性中灰暗、孱弱的那一面,不太喜欢关于失败的故事。


      在商业战争片中,反战几乎是一致的主题,呈现战争对人类肉体、精神的摧残是必备的内容,


      国内并不缺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是在电视剧领域,抗战剧一直是收视最稳定的类型之一。不难发现,国内的战争戏,可以有个体的牺牲,但集体总是胜利的;可以有暂时的败退,但结尾总是胜利的。即使讲述一场撤退,国内的影视创作者也聪明地尽量展现留守部队悲壮的牺牲(参考《集结号》、《建军大业》等片),所以崇高的一面永远是主流。


      《敦刻尔克》将有关二战中盟军打胜仗的内容完全排除到电影之外,也丝毫未展现撤退时留守部队阻挡德军的惨烈战况,画面中绝大多数士兵都在逃命,甚至囧态百出。这显然不符合许多国内观众早已成型的口味,甚至有些观众看完影片后感觉胸中憋了一口气,郁结不散。


      电影有强烈的移情效果,宣泄情绪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敦刻尔克》为何在国内卖不过《血战钢锯岭》?


《拯救大兵瑞恩》中盟军登陆诺曼底


      有观众说,如果诺兰在片尾加一段4年后英军士兵们登陆诺曼底,吹响反攻号角的剧情,可能内地观众的评价会是另一番样子。不过诺兰显然不愿意这么做。


      值得一提的是,《血战钢锯岭》中美军对抗的是日军,且对日军的残忍、顽固有充分展现,与国内观众以往的观影、观剧经验更贴合,甚至与民族情感契合,上映后鲜有争议。再加上《血战钢锯岭》国内上映时正赶上奥斯卡颁奖季,也让其自带宣传光环。


      反观《敦刻尔克》,因为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之外英军是否背弃法军的争论,指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军将领坑害中国远征军的非议等也伴随影片上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p#分页标题#e#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社会话题对电影票房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上许多对那段历史的负面评价也直接或间接地干扰了《敦刻尔克》的票房走势。

回到顶部
.